“八项计提”待规范
“八项计提”是上市公司财务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会计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具体操作时,更多的时候是依赖于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具体实践中,资产减值状况、减值计提比例等环节给上市公司留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使得计提与转回的操作颇具“弹性”,这就为跨年度利润调节留出了足够的空间。应该说,根据会计核算的审慎性原则,建立在真实资产价值损失或回归基础上的合理的计提和转回是必要的。但由于“八项计提”存在着较大灵活性和可调控性,利用“八项计提”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成为某些上市公司常用的一种手段。通常情况下,部分公司在业绩较差时少提准备可以“润色”业绩,有的则在经营较好时多提准备,以便为随后的会计期间做好“业绩储备”。而对那些急需恢复上市或“摘帽”的公司来说,计提和转回更是其跨年度调节利润的捷径,在铁定亏损的年度“一次提个够”,在必须扭亏的年度“一次冲个够”的现象并不鲜见。如此,不仅有违会计审慎原则的初衷,而且也是对谨慎原则的滥用,并损害了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
去年“计提”隐藏不少利润
对沪、深两市810家上市公司去年“八项计提”的当年发生额进行统计表明,八项计提主要是通过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和投资收益三个会计科目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八项准备的计提就是通过增加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或减少投资收益来降低当期业绩,而通过冲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各项准备来减少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或增长投资收益来调增当期利润,进而完成跨年度调控利润的目的。统计表明,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或冲回是2003年八项计提中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各项减值准备当期计提净额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坏账准备在2003年被较多地用于调减当期利润,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调增当期利润。
通过上市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总额与2002年的比较,可以看出,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上是通过八项计提来调减公司业绩。也就是说,尽管财务报表显示,2003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同比增长达20%以上,但如果没有通过八项计提对其业绩在各年度之间进行适当调控,那么2003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实质上比报表有更快的增长,尤其是一些周期性行业,为了使公司未来几年的业绩能够保持一个平稳的态势,充分地利用了八项计提的弹性和灵活性,对公司业绩进行跨年度调控,这虽然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有其合法性,但却缺乏应有的合理性。
一些公司以“计提”赌命运
通过详细查阅2003年年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出于各种动机而计提准备金。如某ST公司2003年八项计提对利润调减总额高达8.16亿元,而当年该公司的利润总额为—8.04亿元,目前已经暂停上市,显然八项计提是造成该公司亏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该公司计提的坏账准备竟高达7.12亿元。深入分析,发现该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全资子公司截至2003年末,共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高达4.79亿元,而2003年该公司对这一部分其他应收款几乎是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如此高额地计提坏账准备,我们认为,公司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一次亏个够,虽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公司暂停上市,但通过巨额的坏账准备作为利润的“蓄水池”,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冲回,就可以立即提升该公司的当期业绩,因此,该公司2004年重新恢复上市的可能性极大。另一家ST公司,2004年利润总额为2491万元,成功地扭亏为盈并摘掉ST帽,仔细分析公司撤消退市风险警示的原因,原来以前年度八项计提的冲回起到决定性作用。2004年该公司八项计提冲回金额高达1.12亿元,否则该公司难以避免亏损的命运。
“八项计提”无规律可寻 在统计的样本公司当中我们选取了三项计提比例较大的准备金进行考察,分别为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以制造业为主,其中计提家数比例最高的分别为电子、机械设备仪表、纺织服装皮毛、金属非金属和石油化工行业。这与制造业销售和固定资产规模较大的特性相符,但明显与上述行业目前的高景气周期相背离。如某钢铁公司对账面价值达2.48亿元原料及主要材料计提了约1477万元的跌价准备,在国内钢材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计提原材料的跌价准备显然是在为来年的业绩打下伏笔。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计提不具备明显的行业特性。值得关注的是不同行业的公司对同一股权投资的计提标准明显有所不同,如针对南方证券的投资,截至2003年末,上海汽车全额计提3.96亿元(如不进行该项计提,公司的净利润增长率将从目前的42%提高到79%),邯郸钢铁计提62%,路桥建设计提20%,首创股份计提15%,不同的计提标准,使净利润水平出现明显差异,同时也降低了不同公司盈利水平的可比性。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